战鼓擂动 号角吹响——集团投入2200万元启动“翔顺现代化建设项目”

作者:     来源:集团总部     日期:17/01/26
分享到:
  

背景: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

在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发展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节约资源能源、减少施工污染、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和质量安全水平,有利于促进建筑业与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推动化解过剩产能。

2、国务院常务会议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9月14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强调,要加快推进“互联网+”、信息化建设及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

摘要:

1月16日上午,集团“现代化建设项目”动员大会隆重举行,在总部演播厅隆重召开,集团全体管理人员参加大会,集团总裁崔健平做现代化建设项目动员讲话;副总裁钟世雄部署现代化建设项目2017年工作任务;信息化建设小组组长陈锦嫦、流程化建设小组组长陈涛、装配式建筑项目小组组长陈彬等小组负责领导分别对集团信息化、流程化、装配式建筑三大项目情况进行介绍。

 

“翔顺现代化建设项目”启动大会

part1:什么是翔顺现代化建设项目?

翔顺现代化是集团20年再起航的战略定位,是集团“百年翔顺”道路上的重大决策,通过信息化建设、装配式建筑和流程建设的项目开展,达到效率提高、节约成本和精准管理的总体目标,倒逼集团管理方式的革新,提升管理水平。

整体项目下设信息化小组、装配式建筑小组、流程建设小组,每组组织架构下分别明确人员职责和任务,具体为:集团副总裁钟世雄担任组长,集团行政总经理陈锦嫦任信息化小组组长、建筑公司总经理陈彬任装配式建筑小组组长,集团副总裁助理梁伟雄任装配式建筑小组常务副组长、人力资源总经理陈涛任流程建设小组组长。

项目投入经费:项目总投入2200万元,经费分流为1000万用于信息化建设,1000万用于装配式建筑项目,200万用于人才培养。

 

A“数据管家”(信息化建设项目)

信息化建设可以理解为一个集团的战略、业务运作、数据信息获取和管理决策辅助的“数据管家”,该“管家”平台通过依靠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整合一系列的软件平台、数据样本、系统分析,在结合集团的发展战略、流程和标准化建设下梳理和制订规范的信息流程,即流程信息化、数据标准化。

B“流水营盘”(流程建设项目)

流程建设就是将决策类流程、业务类流程、管理类流程(亦可按工作流程、业务流程、规章制度、组织机构等划分)进行科学合理的层次建设,以梳理规范、体系优化甚至是流程再造的方式进行流程体系建设;流程建设起着联结、优化、支撑作用,是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提升的“流水营盘”。翔顺现代化建设项目下的流程建设项目从2017年1月正式启动,预计历时约1年半时间完成流程建设。

C“装配专家”(装配式建筑项目)

装配式建筑是指用预制的构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这种建筑的优点是建造速度快,受气候条件制约小,节约劳动力并可提高建筑质量。

建筑和房地产开发作为翔顺集团目前的核心产业,此次推进的装配式建筑项目,与传统建筑对比,装配式建筑有利于提升装配施工水平、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绿色建材的应用;项目建设将采取外部引进和内部研发、预制与现浇结合,重点方向在预制墙板、叠合楼板、预制楼梯、化粪池、集水井、箱函,该项目建设的亮点也在于借助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以及可行性的调研分析促进项目实施,是集团在设计、施工、物资管理的一次技术革新,更是推动集团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有力发动机。

 

part2:翔顺现代化建设目标是什么?

1、信息化建设总目标

(1)制订和执行集团信息化标准规范、中长期战略规划;

(2)优化整体流程整合,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物流、资金流、信息一体化管理,实现整体大数据理念;

(3)支持和满足集团多产业多元化发展管理的决策数据需要,提升企业竞争力。

 

2、装配式建筑总目标

引入三个信息化贯穿三大标准三大集中,以预制装配为切入点,倒逼企业规范经营物资数据管理,流程管理,设计管理,施工现场管理,使集团主营产业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减少内耗,最终实现投资、设计、施工、物业管理大提升。

(1)三个信息化:经营数据信息化(NC、建安系统等),技术管理信息化(BIM、PKPM等),流程信息化。

(2)三大标准:设计标准化,施工标准化,监督标准化。

(3)三大集中:混凝土砂浆集中,五金加工集中,预制构件集中。

 

3、流程建设总目标

(1)搭建整个集团流程体系、监控体系;在集团的业务线选取有流程建设基础的房地产价值链业务流程作为起点,进行全面梳理与优化/细化;集团其他业务线将根据房地产价值链的流程建设的评估效果再衡量确定流程建设的启动。

(2)梳理与建立集团流程体系的框架,流程体系建设会根据规范程序进行分类、分级、分层设计,直至流程活动执行层面。

(3)所有流程文件形成规范性标准文件。

(4)引入流程管理软件对流程文件进行管理,实现系统化的业务梳理、规范性的流程设计和知识库建设有效的持续优化管理。

 

part3:高层解读翔顺现代化建设项目

 

A、总裁:崔健平

信息化的建设不仅仅是买几个软件,装几套系统,更重要的是重塑企业发展的业务流程,转变企业管理模式。信息化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全集团的共同努力与参与。

现在我们建筑做的很好,为什么还要提出做装配式建筑呢?其实这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不做,别的公司就会做。如果我们先一步做,那么我们就会有优势。装配式建筑必将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要实现信息化、实现装配式建筑的标准化,必然经历一个流程重塑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在现代化建设项目中,有流程建设小组的原因。流程是实现信息化和标准化的基础,只有梳理好相关的业务流程、管理流程,才能实现集团的信息化和装配式建筑的标准化。

 

B、副总裁、现代化建设项目组组长:钟世雄

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项目的基础。信息化不仅仅是为了省力、减少工作量,信息化是有效利用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工作流程、增值流的资源整合过程。同时信息化建设不能仅局限于生产自动化、信息化和内部管理信息化,而必须由内部扩展到外部,加强供应链和客户关系的信息化,将生产管理和外部供应、销售整合在一起,结合市场信息进行数据收集、精准分析,从而及时发现问题,预防风险,增强市场新形势的应对能力,提高集团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

建筑和房地产开发是集团目前的核心产业,此次推进的装配式建筑项目,与传统建筑对比,在质量品质、工程进度、安全管理、节能环保、资源效益等方面都有倍级的提升,是市场发展的趋势,也是集团对先进技术的应用过程,它将为我们不断领先于市场提供产品竞争力。

 

C、集团行政总经理、信息化小组组长:陈锦嫦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是当今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在“互联网+”的时代趋势之下,整合企业管理成为信息化、规范化、数据化变得尤为重要。

鉴于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及其长远意义,小组的总体工作方向将按“内部初步需求调查”、“寻找第三方顾问和院校对各业务板块进行诊断和调研并出台诊断报告”、“制订信息化总体规划”、“分解规划按步实施”的顺序进行;各公司管理层特别是各公司的班子成员要根据公司的中长期发展方向,清晰信息化的需求,即想借助信息化解决什么问题。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级人员要自上而下传输正能量,各岗位人员在要乐于接受新事物,善于找问题和提出建议。

 

D、集团人力资源总经理、流程建设小组组长:陈涛

成立现代化建设小组加大力度建设信息化已经成为我们逼在眉睫的首要任务,其目的和意义在于:

1、统一对信息化的认识,为集团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以加强信息化战略管理。

2、结合集团的发展战略、流程和标准化建设,梳理和制订规范的信息流程,即流程信息化、数据标准化。

3、构建起集团的战略、业务运作、数据信息获取和管理决策辅助的大数据平台。

4、拓宽业务获取有效信息的来源渠道,提高经营决策方向。

5、对信息获取及时、准确、规范,有利于降低市场风险,推动经营业务宏观调控。

信息化小组的总体工作方向按“内部初步需求调查”、“寻找第三方顾问和院校对各业务板块进行诊断和调研并出台诊断报告”、“制订信息化总体规划”、“分解规划按步实施”的顺序进行。为使信息化建设工作有序开展,各公司一把手负责人必须对信息化项目给予高度重视,同时各公司必须根据岗位职责成立各自的信息化小组,对各自公司高层、中层、基层进行信息需求收集汇总,同时全力配合集团信息化小组开展相关工作。

 

E、建筑公司总经理、装配式建筑项目组长:陈彬

我认为装配式建筑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几个方面的内容:

1、应本着成本效益原则,以提升经济效益为中心,实行小步快走,分项逐步推进,成熟一个推行一个;

2、外部引进和内部研发相结合,对于已成熟的技术标准及工艺,以外部引进为主,对特殊工艺与部位,结合地产开发项目实行自主研发,并建立自己的标准;

3、预制与现浇结合,计划采用等同现浇结构体系,重点方向在预制墙板、叠合楼板、预制楼梯、化粪池、集水井、箱函;

4、引进高校合作,前期考察分析,佛山科技学院从师资、设备、规模、教学深度、学校的发展方向,我们选定佛科院作为我们项目前期合作伙伴,并借助佛科院的大平台向外部更大的平台延伸;

5、开展考察调研,内外两小组共同深入外部市场状况,设计、工厂生产、装饰施工,再根据国家、省、市、县相关政策,编写调研分析报告;

6、制定实施计划,根据调研情况,结合自身实际,考虑以筠州华府样板房为切入点,在新成花园东侧地块建试验楼房,成熟后再以自身开发公共建筑试行;

7、实施推进,根据实施计划推进各项工作,包括制定业务流程、技术工艺标准、建筑信息模型的运用,优化技术、专利成果管理。